宝宝辅食添加原则

跳转起名

问: 食添加太早或太晚会有什么风险?

答:辅食添加太早易引起过敏、腹泻等问题。有调查显示,一些农村地区的婴儿在4个月或不到4个月就开始吃米糊,所以腹泻发生非常普遍,还有一些孩子出现了消化道感染。另外,辅食添加太早使母乳吸收量相对减少,而母乳的营养是最好的,这样替代的结果得不偿失。

辅食添加太晚的风险在于:婴儿不能及时补充到足够的营养。比如,母乳中铁的含量是很少的,如果超过6个月不添加辅食,孩子就可能会患缺铁性贫血。国际上一般认为,添加辅食最晚不能超过8个月。另外,半岁左右婴儿进入味觉敏感期,及早添加辅食让孩子接触多种质地或味道的食物,对日后避免偏食挑食有帮助。

要按照“谷物——蔬菜——水果——动物”的顺序添加辅食。

*顺序和量

问:各类辅食的添加应按怎样的顺序和量来推进?

答:从种类讲,应按“淀粉(谷物)——蔬菜——水果——动物”的顺序来添加。

从一个种类过渡到另一个种类的时间可以是一两周。添加时要按从单一到多样的顺序进行,即便是同一种类食物也是如此。比如,初次添加时不要同时给宝宝吃两三种食物。

从质地来讲,应按“液体(如米糊、菜水、果汁等)——泥糊(如浓米糊、菜泥、肉泥、鱼泥、蛋黄等)——固体(如软饭、烂面条、小馒头片等)的顺序添加,从一种质地过渡到另一种质地。

从数量来讲,应按由少到多的顺序,一开头只是试吃,在喂奶之后试吃一点,然后逐渐增加。

问:鱼虾类的添加应比普通的肉类添加稍晚一点?

答:是的,鱼虾、贝壳类食物容易过敏,应晚点再添加。鱼类可在满6月后添加,贝壳和虾类应该在8个月以后再添加。深海鱼虾比浅水鱼虾好些,受污染少。注意一定要买活的鱼虾。

问:怎样判断辅食的添加是否足够?

答:孩子吃完后不哭不闹,睡眠也很好;定期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数据都在正常范围内——这就知道辅食的添加是足够的了。6个月前每月带孩子体检1次,6个月到1岁期间可每两个月带孩子体检1次;1岁后可以每三个月体检1次,直到入幼儿园。

问:各类辅食添加的比例应该是多少?

答:没有绝对要遵循的比例,可以灵活安排,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主食是奶,每天应进食母乳或配方乳600-800毫升,谷类40-110克,蔬菜25-50克,水果25-50克,蛋黄15克或鸡蛋50克,鱼/禽/畜肉25-40克。

初期一次只喂一种新的食物,以便判别此种食物是否能被宝宝接收。若宝宝产生不良反应如过敏,父母才容易找到“元凶”,避免让宝宝再吃到同种食物。

问: 食添加太早或太晚会有什么风险?

答:辅食添加太早易引起过敏、腹泻等问题。有调查显示,一些农村地区的婴儿在4个月或不到4个月就开始吃米糊,所以腹泻发生非常普遍,还有一些孩子出现了消化道感染。另外,辅食添加太早使母乳吸收量相对减少,而母乳的营养是最好的,这样替代的结果得不偿失。

辅食添加太晚的风险在于:婴儿不能及时补充到足够的营养。比如,母乳中铁的含量是很少的,如果超过6个月不添加辅食,孩子就可能会患缺铁性贫血。国际上一般认为,添加辅食最晚不能超过8个月。另外,半岁左右婴儿进入味觉敏感期,及早添加辅食让孩子接触多种质地或味道的食物,对日后避免偏食挑食有帮助。

要按照“谷物——蔬菜——水果——动物”的顺序添加辅食。

*顺序和量

问:各类辅食的添加应按怎样的顺序和量来推进?

答:从种类讲,应按“淀粉(谷物)——蔬菜——水果——动物”的顺序来添加。

从一个种类过渡到另一个种类的时间可以是一两周。添加时要按从单一到多样的顺序进行,即便是同一种类食物也是如此。比如,初次添加时不要同时给宝宝吃两三种食物。

从质地来讲,应按“液体(如米糊、菜水、果汁等)——泥糊(如浓米糊、菜泥、肉泥、鱼泥、蛋黄等)——固体(如软饭、烂面条、小馒头片等)的顺序添加,从一种质地过渡到另一种质地。

从数量来讲,应按由少到多的顺序,一开头只是试吃,在喂奶之后试吃一点,然后逐渐增加。

问:鱼虾类的添加应比普通的肉类添加稍晚一点?

答:是的,鱼虾、贝壳类食物容易过敏,应晚点再添加。鱼类可在满6月后添加,贝壳和虾类应该在8个月以后再添加。深海鱼虾比浅水鱼虾好些,受污染少。注意一定要买活的鱼虾。

问:怎样判断辅食的添加是否足够?

答:孩子吃完后不哭不闹,睡眠也很好;定期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数据都在正常范围内——这就知道辅食的添加是足够的了。6个月前每月带孩子体检1次,6个月到1岁期间可每两个月带孩子体检1次;1岁后可以每三个月体检1次,直到入幼儿园。

问:各类辅食添加的比例应该是多少?

答:没有绝对要遵循的比例,可以灵活安排,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主食是奶,每天应进食母乳或配方乳600-800毫升,谷类40-110克,蔬菜25-50克,水果25-50克,蛋黄15克或鸡蛋50克,鱼/禽/畜肉25-40克。

初期一次只喂一种新的食物,以便判别此种食物是否能被宝宝接收。若宝宝产生不良反应如过敏,父母才容易找到“元凶”,避免让宝宝再吃到同种食物。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