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拜师的故事

跳转起名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赢得天下,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册封为留侯。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侯。汉高祖刘邦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张良拜师的故事

张良本是韩国的贵族,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于是计划刺杀秦始皇失败,为了躲避追捕而隐姓埋名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这位老人走到他身旁,假装不小心把自己的鞋弄掉到桥下,然后冲着张良说:“孩子!你下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张良认为明明老人是故意的,凭什么叫我去捡,可是看在对方是年过花甲的老人,理应尊重他,于是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捡了上来递给老人。

可是,老人并没有去接那鞋,只对张良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心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好事就做到底!于是就跪着给老人穿上了鞋。鞋穿好后,老人很开心,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老人的去向。没想到,那老人没走多远,又返回来高声对张良说:“年轻人,孺子可教也,5日以后,天一亮你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虽然感到莫名其妙,但还是按照老人的吩咐,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早已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长辈约会,怎可晚到?五天后早上再来吧!”说完就走了。第二个五天一早,天微亮,张良就急匆匆地赶到桥上,真没想到那老人又比自己早到,这次老人更生气地说:“怎么又来迟了?假若你真想学东西的话,五天后一定要早到!切记!”说完又离去了。

到第五天,张良整夜未敢入眠。鸡一叫,张良就立刻赶过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你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又过了五天,张良索性不睡觉了,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没多久,那老人出现了,老人高兴地对张良说:“不错,这样才好!!”随即递给张良一本书说:“你只要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10年,天下形势会变,你就会发迹了。再过13年,你就会在济北看到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的化身!”老人说完就走了。

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此后,张良十分珍惜这本书,他经常反复阅读,认真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得力谋臣,并和韩信、萧何等人辅助刘邦。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刘邦献计献策,而刘邦也常采用张良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如愿以偿夺得天下称帝后,封劳苦功高的张良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位当初送他《太公兵法》的老人。为了报恩,13年后,他准备去寻找这位恩师,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那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其家眷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编者心语

这个故事表现了张良青少年时代为人谦恭及为成就大事所做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展现了他不凡的气度和志向。同时也告诫我们:拜师学艺,一定要虚心恭敬,态度诚恳,尊重师长,只有这样,才会赢得老师的真诚相授!

当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受到委屈时,也想一想张良拜师的故事,受到的委屈便会烟消云散。正如苏轼在《留侯论》中所说的:“古代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节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宝剑跳起来,挺身去决斗,这可谈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远。”所以欲成就一番事业,就得好好修炼我们的心性和情绪,开阔我们的心胸和视野,磨练我们的能力和才干!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