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该不该马上喂退烧药?越来越多证据显示,退烧只能缓解不适,无法治疗潜在疾病,因此观察孩子的状况,看儿科医生找出发烧原因,才是根本解决之道,但新生儿发烧要马上送医,大一点的宝宝若出现活动力差、呼吸喘、嗜睡等毒性症状,或高烧超过3天以上也要赶紧就医。
造成宝宝发烧的原因
2岁以下婴幼儿发烧的原因包括:
感染:发烧多数是感染造成(约占85%以上),包括常见的鼻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副流感、肠病毒、腺病毒以及细菌感染等。
恶性疾病:约占5~10%,例如:血癌、神经母细胞瘤,威廉氏瘤。
发炎性疾病:川崎氏症引起(多发生在出生3个月到6岁幼儿)、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不明原因:还有一小部分的发烧是找不到原因的,如中暑、脑出血、肠坏死,而最常见的因素还是感染。
一般肛温测量达摄氏37.8度以上算是发烧,若宝宝体温常常接近38度,也可能受到外界影响,例如天气太热、衣服穿太多,但若超过38度,就一定是发烧。
这几种状况,体温调节出问题会出现高烧
临床观察发现,现在年轻的家长对孩子发烧较不会有错误观念及作法,但还是很怕宝宝发烧,误以为高烧会把脑袋烧坏,而急着退烧,这是因为很早期还不知有所谓脑炎、脑膜炎,才有这种错误认知。除非高烧达到41度以上(也有报告认为到42度),才会影响脑部细胞,阻碍蛋白质代谢,就真的会烧坏脑子。
通常不大可能因发烧烧坏脑子,除非中枢神经受破坏而无法调节体温,否则到摄氏39、40度,身体会自动调节温度,出现血管扩张,开始散热的情形,进而使体温下降。
有几种状况可能造成体温无法调节而出现高烧,例如热中暑无法很快的调节体温;或本身皮肤散热有问题;还有一种是发生脑出血、中风(婴幼儿也可能,但极少见),使体温中枢受到破坏,除非有这些特殊状况,不然正常人会自己调节体温,婴幼儿极少会烧到41度以上,且持续24小时。
出生未满1个月婴儿,发烧要立即就医
宝宝发烧不用急着退烧,但很重要的是,出生1个月以下婴儿属高危人群,只要发烧38.5度以上,一定要马上就医,住院并抽血检查,有时前面24小时看不到异常,但短时间白血球和发炎指标可能很快升上来,要特别小心,体温每上升1度,就会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所幸细菌感染只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存活率很高。
出生1~3个月宝宝,家长观察若发现活动力变差、食欲不好就应该就医。再大一点,例如3岁的孩子,发烧不见得要立刻就医,可观察活动力,假如活动力变差、没食欲、嘴唇发绀、呼吸急促、嗜睡、手脚冰冷、不停哭闹,表示出现毒性症状,就要赶紧看医生。1个月以上到3岁的孩子,只要一出现毒性症状,都必须马上就医。
发烧好处多于坏处,家长别急着让宝宝退烧
发烧时抑制细菌的效果会比较好,因为细菌在摄氏39度较不易繁殖。很多动物实验或人体观察发现,除非合并脑炎、脑膜炎,否则同样感染病毒,有发烧,体温比较高,要比没发烧的病人,死亡率来得低。
研究发现,一直退烧有害无益,除非怀疑有并发症,否则不一定要积极退烧,过度退烧反而影响自我防卫机制,尤其流感,一直退烧会使死亡率升高。
发烧好处多于坏处,唯一要注意的是发烧过程吃不好、活动力下降,可能会发生脱水的问题,但除非同时出现呕吐、腹泻,或感染肠病毒,因口腔溃疡疼痛到无法进食,除非是婴儿,否则单纯发烧不易有脱水情形。
退烧药对治疗疾病无任何帮助
发烧不舒服、哭闹,可先给退烧药,但家长必须了解,退烧药无法治疗疾病,只是让孩子比较舒适,例如尿道感染引起发烧,给退烧药无法治疗发炎,脑膜炎或是癌症引起的发烧也一样,都应该找出原因做正确的治疗,退烧药帮不上任何忙。
有一种例外的状况,有的孩子发烧38度以上出现抽筋,可采取积极退烧。而如果找出原因确定是肠病毒,泡疹病毒给点退烧药是会有止痛效果,但最重要还是先诊断找出原因。
使用滴管喂药,该注意什么?
除了退烧药,家长还会使用退热贴帮发烧的宝宝退烧,退热贴属物理性退烧,主要用在头颈部帮助吸热,一样只是让病人比较舒服,无任何治疗效果。此外,小宝宝会排斥吃药,若使用滴管给退烧药,要注意过量容易呛到,建议约5~10C.C.。如果孩子烧退就开始有活力,家长不需担心,若烧退还是没活力、嗜睡、一直哭闹,就要看医生。
照顾发烧的宝宝要注意什么?宝宝发烧前会发抖,是因体温中枢受发炎反应物质影响而调高,衣服可穿多一点,高烧时则不要穿太多,以免影响退烧。此外,千万不能用酒精擦身体,这会使血管扩张,虽暂时散热,但一下子还是会因血管收缩又高烧起来,即使使用温水擦拭也不建议,因为真的没帮助。
孩子发烧一味给退烧药,通常只是治疗心急的家长,而不是宝宝,只要宝宝活动力、食欲、呼吸都正常,真的不要把发烧这件事看得太严重。